半臂
出自汉服宝典
名稱:半臂
中國古代一種半袖上衣。基本形制是對襟、長及腰際、兩袖寬大而平直、袖長不過肘。一般罩在長袖服裝之外或是襯在長袖服裝之內,不能單獨穿着。唐初先為宮中內史及女史供奉之服,穿着後便於勞作。初唐晚期流傳於民間,成為一種常服。男女均可穿着。並一直延續至明清。
半臂可以分為交領半臂和對襟半臂兩種款式,其中對襟半臂較為常見,多採用系帶而非紐扣來固定前襟。相關商品
半臂與半袖的區別
在漢服體系中,半臂與半袖並非嚴格意義上的不同服飾類型,而是對同一類衣物的不同描述角度。具體來說:
- 半臂:通常指的是一種短袖上衣的形制,其袖長至肘部或稍過肘部,長度則及腰或稍長,多用於古代漢族男女服飾。半臂最初源自魏晉時期,發展到唐代非常流行,既有交領也有對襟款式,可以作為獨立穿着的外衣,也可以搭配其他服裝如坦領襦、對襟衫等。
- 半袖:是對半臂這種服飾特點的一個形象化描述,即「袖子只有完整長袖的一半長度」,因此在某些場合,「半臂」和「半袖」這兩個詞可以互換使用,都表示的是同一種短袖上衣的樣式。
發展歷程
半臂作為中國古代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歷程大致如下:
- 1. 起源與發展:
- ○ 起源於漢魏時期:半臂的雛形最早可追溯到漢代,當時出現了一種名為「半袖」的上衣款式,這種衣服的特點是袖子較短,便於活動。隨着歷史的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半臂」這一名稱逐漸明確,成為一種由短袖上襦演變而來的獨特服飾類型。
- 2. 隋唐流行:
- ○ 隋唐時期,半臂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和流行,樣式也更加豐富多樣,出現了對襟、無領或翻領的設計,並且在宮廷內官、女史以及民間都頗為流行。半臂起初可能僅限於皇宮內部穿着,但很快擴展至民間,成為男女通用的日常及禮儀服裝,尤其在夏季或室內活動時更為常見。在唐代,半臂不僅作為單穿的外衣,還常作為長袍、褙子等衣物的內搭使用,形成多層次的着裝風格。同時,由於其便於活動且適應不同季節變化的特點,半臂在勞作時也很受歡迎。
- 3. 後續發展與演變:
- ○ 宋元明清時期,雖然半臂的具體形制可能會有所調整,如長度、領口設計等的變化,但短袖上衣的基本理念被傳承下來。明代以後,男子的半臂可能演變為褡護等形式,而在女子服飾中,半臂作為上衣元素依然活躍在各種組合搭配之中。
半臂
中國古代一種半袖上衣。基本形制是對襟、長及腰際、兩袖寬大而平直、袖長不過肘。一般罩在長袖服裝之外或是襯在長袖服裝之內,不能單獨穿着。唐初先為宮中內史及女史供奉之服,穿着後便於勞作。初唐晚期流傳於民間,稱為一種常服。男女均可穿着。並一直延續至明清。
——華服志 (https://www.huafu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