褻衣

出自汉服宝典
前往:導覽、​搜尋
主圖.jpg
名稱:褻衣 [xiè yī]
又名:內衣 / 小衣
適用性別:男 / 女
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術語簡介

古人貼身穿的內衣被稱為「褻衣」,又稱「小衣」、「衷衣」。褻,意為輕慢,親近而不莊重,所以褻衣是不能輕易示人的。古代男女皆着褻衣,不同時代的褻衣還有着不同的稱謂。如周代女子褻衣有「袙(pà)腹」之稱,意為「橫帕其腹」,即一塊布帕橫置於腹,左右有帶子可以裹系。漢代時,褻衣有「抱腹」「心衣」這兩種,它們都只有前片遮擋胸乳,而無後片遮擋背脊。之後晉代有裲襠、唐代有訶(hē)子、元代有抹胸、宋代有抹肚。褻衣有時也指髒衣或家居便服。

朝代演變

內衣在漢代稱抱腹或心衣,「心衣」 的基礎是「抱腹」,「抱腹」上端不用細帶子而用「鈎肩」 及「襠」就成為「心衣」 。 兩者的共同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

褻衣作為中國古代女性內衣的代表,其發展歷程可以從以下幾個階段來概述:

1. 先秦時期:最早的記載中提到「褻衣」,根據《禮記·檀弓下》記載,此時的褻衣是女性貼身穿着的衣物,用於遮體保暖。敬姜在季康子之母去世後陳設褻衣的情景反映出其為私密服飾,並且有着嚴格的禮儀規範。
2. 兩漢時期:稱為「抱腹」或「心衣」,特點是背部袒露無後片,材質多為平織絹,圖案多以愛情為主題,這表明當時的褻衣已經具有一定的審美要求和文化內涵。
3. 魏晉南北朝時期:褻衣發展成「兩當」,前後各有一片布料,可以同時遮擋胸背,材料更加豐富,內有襯棉的織錦成為常見選擇,設計上趨於保守並注重實用性與美觀性的結合。
4. 唐代:褻衣演變為「訶子」,無吊帶的設計類似於現代的抹胸,隨着社會風氣的開放,女性服飾更顯大膽,外披透明羅紗時,內衣若隱若現,展示了當時獨特的時尚風格。
5. 元代:「主腰」出現,形式類似現代背心,進一步加強了對胸部和腰部的支撐作用,同時樣式也更為精緻。
6. 明清時期:出現了「肚兜」,這是褻衣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其設計更為人性化,通常採用對稱剪裁,中間開口,配以絲線繡花裝飾,既有實用性又體現了高超的手工藝水平。

文獻記載

《禮記·檀弓下》:「季康子之母死,陳褻衣。敬姜曰:『婦人不飾,不敢見舅姑。將有四方之賓來,褻衣何為陳於斯?』命之。」

漢·司馬相如《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表其褻衣,皓體呈露,弱骨豐肌。」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三·籍沒二相之害》:「其婦女自趙太夫人而下,始出宅門時,監搜者至揣及褻衣臍腹以下。」

茅盾《子夜》三:「她的緊裹着臀部的淡紅印度綢的褻衣,全都露出來了。」

許慎《說文解字》:「褻, 私服。 」

許慎《說文解字》:「衷, 里褻衣。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論語曰紅紫不以為褻服。 引申為凡昵狎之稱。 」

參考資料

  • 從漢字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