靉靆

出自汉服宝典
前往:導覽、​搜尋
名稱:靉靆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靉靆」作為眼鏡的解釋,源自古代中國對眼鏡這一外來事物的稱呼。在明朝時期,隨着眼鏡從歐洲傳入中國後,由於當時沒有現成的漢語詞彙對應這個新事物,人們便借用了一個音譯詞「靉靆」來指代眼鏡。這個詞原本並無與眼鏡相關的含義,而是形容雲層濃厚或繚繞的樣子,但因其讀音適合用來表示這種新穎的視覺輔助工具,所以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成為了眼鏡的一種雅稱。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靉靆」被記錄為一種可以幫助改善視力的眼鏡,尤其在明清兩朝的記載中有所體現。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文化交流的發展,眼鏡這一概念逐漸普及,並形成了現代更為通用的名稱。

文獻記載

南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靉靆,老人不便細書,用黢謎掩目則明。」

明·張自烈《正字通》直言:「靉靆,眼鏡也。」

明·田藝蘅 《留青日札·靉靆》:「提學副使 潮陽 林公 有二物,如大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靉靆也。」

清·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九:「相傳翁覃溪……六七十時猶能於燈下作細書,閱蠅頭字,不假靉靆。」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