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汉服宝典
前往:導覽、​搜尋
名稱: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巾、幘為中國古代主要首服,不分貴賤、貧富均可戴用。扎巾的習俗,最遲不晚於商周,《周禮》《禮記》等書記載男子行冠禮,禮畢之後,根據各人的身份選擇首服。士以及上戴冠,庶民戴頭巾。秦漢以降,庶人多用巾幘裹首。東漢晚期,巾幘不再限於庶民,而更多的是用於士人,並且向朝廷官員普及。魏晉時期,戰亂頻繁,士大夫階級對傳統的名教產生了厭倦,老莊思想盛行,許多士人紛紛「越名教而任自然」,落拓不羈,在衣着儀表上表現為視戴冠為累贅,以扎巾輕便,浸成習俗。

相關商品

文獻記載

《釋名 釋首飾》:「巾,謹也。(男子)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影響

因為頭巾多用於庶民,所有有以頭巾來稱呼庶民的情況。春秋戰國時,兵士常以青色頭巾裹頭,被稱為「蒼頭」。《詩經 大雅 雲漢》:「周余黎民,靡有孑遺。」周朝尚黑,稱庶民為黎民。將庶民稱為「黔首」,也源於裹在頭上的頭巾,黔為黑色,秦朝尚黑,以黑色布帕裹頭,是當時庶民的普遍裝束,因之以黔首代稱庶民。《說文 黑部》:「黔,黎也。從黑,今聲,秦謂民為黔首,謂黑色也,周謂之黎民。」

頭巾分類

按材料分類

葛巾

以葛布製成。晉 張華《博物志》:「漢中興,士人皆冠葛巾。」葛巾,又稱為「漉酒巾」,相傳出於東晉名士陶淵明。《宋書 陶潛傳》:「郡將侯潛,值其酒熟,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着之。」(這真是名士風範啊,把頭巾摘了濾酒,濾完再戴頭上。)

疎巾

以疎布製成。疎布為麻紡織物,質地粗疏,多用於庶民。《類篇 系部》:「疎,綌屬,後漢禰衡着巾」。

縑巾

以本色絲絹製成。《宋書 禮志》:「是以袁紹、崔鈞之徒,雖為將帥,皆着縑巾。」絹有生、熟之分,生絹硬挺,熟絹柔軟。縑系生絹,以生絲織成,以此為巾,可以摺疊出來各種形狀。

綸巾

以較粗的絲帶編成,質地柔軟厚實,多用於冬季,不分男女,無論尊卑,都可使用,士人常用。

轂皮巾

以轂樹皮為原料加工而成,即桑皮紙,以此作為頭巾。《後漢書》中有「轂皮繰頭」之名,即是轂皮巾。

白鷺巾

以白鷺之羽製成,通常為儒雅之士所戴,制出兩晉,流行於南朝。這種頭巾一直流傳到唐宋,但不限於白羽,亦可用白色織物代替。

===按款式分類: 幅巾

通常裁為方形,因其長度與布帛的門幅寬度相等,故名。《食貨志》:「布帛廣二尺二寸為幅」。通常的做法是覆巾於首,先將後面的兩角繞過雙鬢,於顱後繫結。

角巾

多用於士人,因巾上帶有稜角而得名。制出東漢,流行於魏晉。相傳為東漢名士郭林宗偶創.《後漢書 郭太傳》:「郭太字林宗,……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多數學生儒士,都喜歡用此種頭巾。《隋書 禮儀志》:「晉太元中,國子生見祭酒博士,單衣,角巾,執經一卷,以代手版。」

幘巾

幘巾的作用在於韜發,即將髮髻嚴密的包裹。漢揚雄《方言》:「覆結謂之幘巾。」早期的幘巾多用巾帕圍勒而成,漢文帝以後,對幘的形製作了改進:將額眉處的布條放寬,且做得十分整齊,稱為「顏題」,幘的後部施以接口,可以開合,稱為「收」,開口處的兩端,分別高出一截,形成三角,稱為「耳」。幘的頂部悉被蒙住,稱為「屋」。《後漢書 輿服制》:「古者有冠無幘,加首有頍,所以安物。……漢興,卻摞之,施巾連題,卻覆之,今喪幘是其制也。名之曰幘。至孝文乃高顏題,續之為耳,崇其巾為屋,合後施收,上下群臣貴賤皆服之。」文官戴的幘巾,因尖頂,被稱為「介幘」,武官戴的幘巾,平頂,被稱為「平頂幘」,或「平幘」。

繰頭

多用於庶民,士大夫階層用的不多。漢魏時期,各地的叫法也不同。漢揚雄《方言》:「絡頭……繰頭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郊曰絡頭,南楚江湘之間曰帞頭,自河以北,趙魏之間曰繰頭。」系扎時將巾帕卷折成條狀,由後抄前,交結於額,頂部的髮髻暴露於外,也可將頂發全部遮住。

幞頭

又稱為「襥頭」,是在東漢幅巾的基礎上演變成的一種首服。原先的幅巾多以縑帛裁製而成,作四方形,使用時由前襥後,包住髮髻,於腦後繫結。北周武帝對其做了改進,於方帕上裁出四腳,並將其接長,形如闊帶,裹發時巾帕覆蓋於頂,後面兩腳朝前包抄,自下而上,繫結於額,前面兩腳繞在顱後,覆結下垂。《隋書 禮儀志》:「故事,用全幅皂(帛)而向後襥發,俗人謂之襥頭。自周武帝裁為四腳,今通於貴賤矣。」

烏紗帽

明代官吏所戴的紗帽,俗稱烏紗帽。實際上是由幞頭演變而來,其制以鐵絲,竹篾為框,硬紙為胎,外蒙烏紗,帽身前低後高,左右兩側各插一紗翅。

唐巾

通常以烏紗為之,其造型與唐代幞頭相類似,由此得名。多用於士子常服,官吏閒居時也喜戴之。《元史 輿服制》:「唐巾,制如幞頭,而撱其角」。

直巾

是一種高裝頭巾,以漆紗為之,因其直豎於頂而得名。

結帶巾

在此之前,士人裹巾多在顱後垂以長帶,宋徽宗新制規定巾帶不得向後拖垂。由此士人紛紛將巾帶加寬,繫結之後垂搭於前。

小巾

因尺幅之小僅能包住髮髻得名。系裹時將小塊紗帛罩在髮髻上,別以布帶系扎於髮髻根部。

東坡巾

又稱為東坡帽子,子瞻樣。相傳蘇東坡被貶前經常戴,因以得名。這種巾式多制為兩層,內層即帽身,一般做得較高,外層略短,中部剖開,形成豁口,史書中稱為「檐」。

仙桃巾

多用漆紗為之,這種巾式在宋代多用於隱士道人,因巾頂圓而尖聳,形如仙桃而得名。

網巾

明代男子用來束髮的一種首服,專用於成年男子,不分尊卑都可使用。通常以黑色絲繩,馬尾或棕絲編織而成。上裝有金屬小圈,內貫繩帶。網巾的頂部則留出一個較大的圓孔,使用時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