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頭
相關商品
起源爭議
關於幞頭的來源,目前學界有兩種主流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幞頭源自於東漢幅巾,另一種觀點認為幞頭屬於鮮卑帽的延續系統。
發展歷程
唐朝
唐代盛行的幞頭是由漢代的幅巾演變發展而來的。原先的幅巾作四方形,使用時有前幞後,包住髮髻,於腦後縛結。北周武帝對其作了改進,於方帕上裁出四腳,並將其接長,形如闊帶,裹發時巾帕覆蓋於頂,後面兩腳朝前包抄,自上而下,繫結於額,前面兩腳繞至顱後,縛結下垂。
初唐至中唐盛行軟裹軟腳幞頭,晚唐時期盛行硬裹硬腳幞頭。兩腳材質、位置、長短隨着朝代不斷變化。但是不管兩腳的長短如何變,總是尊貴者的兩腳更長些,士庶的兩腳更短些。
宋朝
宋代幞頭的形制,和唐代有明顯的不同,已完全脫離了巾帕的形式,成了一種純粹的帽子。
到了宋朝,無論皇帝還是一般官員們都用展腳幞頭,而且兩腳向兩端延伸較長,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登峰造極的水平。
宋代幞頭的樣式更加多元化,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等等。
明朝
到了明代,幞頭的兩個翅(腳)變成了橢圓形的紗網狀,而且短了很多,就是翼善冠,也就是烏紗帽,成了官員的標配,甚至成了官員的代名詞。
分類
平式幞頭:平式幞頭是一種軟裹巾式,頂上的巾子較低而平,亦稱「平頭小樣」,為一般士庶與官吏宴居(閒居)時戴用。
結式幞頭:結式幞頭也是一種軟裹巾式,在幞頭之上加一巾子,將其兩腳繫結在頭前,呈同心結狀,將另兩腳反結在腦後,為將尉、壯士所好戴用。
女巾幞頭:女帥幞頭在唐代很流行,唐代盛行女扮男裝,宮內侍官、侍女及貴族女流多戴女巾幞頭,其形制是幞巾較小,巾頂加高,用漆紗為之,兩腳較長,反結於腦後,並使其自然垂下,並在幞巾上箐花或綴於玉勝以作裝飾。
直腳幞頭:直腳幞頭一種硬裹幞頭,用「木圍頭」襯在額前,再用幞巾裹之,也可用藤草作成內型,外糊皂紗,塗漆而成,其兩直腳用鐵絲織成,外罩漆紗,使其向左右平伸,為朝臣與地方官吏所用,唐、宋、明歷代皆有採用。直腳幞頭又稱「展腳幞頭」、「舒角幞頭」、「長腳幞頭」。
曲腳幞頭:曲腳幞頭,一種雙腳朝上、兩相交叉的硬腳噗頭,又稱「卷腳幞頭」、「弓腳幞頭」、「折腳幞頭」和「局腳幞頭」,局、卷、弓、折、曲意義相通,都指彎曲。在宋代主要用於鹵簿儀衛及歌舞樂伎。
花腳幞頭:花腳幞頭,是宋代樂舞藝人在幞頭。上裝飾綾絹製成的簇簇假花。宋人稱之為「簇花幞頭」,或雲「捲曲花腳幞頭」 、「花幞頭」。金元因襲,鹵簿儀衛及宮廷樂工戴之。在花腳幞頭的基礎上,元代又有鳳翅幞頭。幞頭之腳或者上翹,或者下垂;兩側用鐵絲、竹篾等材料彎製成羽翅狀,外蒙紗羅,並施以彩繪,有的還鑲嵌金箔。
軟腳幞頭:軟腳幞頭是在幞頭之下襯以「巾子」(即假髮),或「木圍頭」使幞巾的外型平整固定,幞巾的兩腳加厚並塗漆,成為軟腳,使其平展下垂,行動時則飄動爾雅,為文官與學士所愛戴用。
方頂硬殼幞頭:一種硬裹的巾帽,用鐵絲或藤草編成內型的硬殼,再糊絹或羅,並塗於黑漆,外型方而隆起,左右兩腳用鐵絲製成,並糊漆紗,向兩側平伸或上翹,為宋代官員所好戴,宋代帝王也常戴用,但其兩腳平直而長,向左右平伸,長至二尺 。
文獻記載
《唐會要》:「折上巾,軍旅所服,即今幞頭是也。」
唐 魏徵《隋書》中記載:「用全幅皂而向後襆發,俗人謂之襆頭。自周武帝裁為四腳,今通於貴賤矣。」
宋 沈括《夢溪筆談》:幞頭,一謂之「四腳」,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腳。晚唐方鎮擅命,始僭用硬腳。本朝幞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又庶人所戴頭巾,唐人亦謂之「四腳」。蓋兩腳系腦後,兩腳系頷下,取其服勞不脫也;無事則反繫於頂上。今人不復系頷下,兩帶遂為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