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妖
出自汉服宝典
名稱:服妖 [fú yāo]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服妖"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文化概念,它指的是服飾的怪異、奇特或不合時宜,超出了當時社會公認的規範和禮制。古人認為奇裝異服不僅是個人行為的體現,還可能預示着社會風氣的敗壞或者天下即將出現動盪與變革。因此,「服妖」一詞帶有貶義,常用來批評那些過於追求個性表達、違背傳統禮儀規範的服飾現象。
在明清時期,社會對服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規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必須穿着符合自己身份的服裝,逾越這一規範會被視為不祥之兆,即所謂的「服妖」。例如,如果普通百姓或官員穿戴非其所應得的華貴服飾,或者男女裝飾過度,都可能遭到時人的指責和社會輿論的壓力,被視作「服妖」現象。相關商品
歷史上有哪些服妖的現象
歷史上「服妖」現象的例子涉及多個朝代,以下是一些具體記載或反映「服妖」現象的案例:
- 1. 漢朝時期:
- ○ 胡服流行。在漢朝時,中原地區的居民開始效仿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風格,穿着胡服,這種風氣在當時被部分人視為「服妖」,認為是禮儀崩壞和社會混亂的象徵。
- 2. 魏晉南北朝時期:
- ○ 胡服繼續盛行,並且士人的服飾也開始出現變化,如衣着寬鬆、飄逸,不拘一格,甚至有男裝女裝相互模仿的現象,這在傳統儒家觀念中被視為男女失序和禮制破壞的表現。
- ○ 曹操家族引領的風尚也被提及,曹操本人穿戴輕紗等與傳統嚴肅官服不同的裝扮,在當時可能被視為一種「服妖」。
- 3. 唐朝時期:
- ○ 女扮男裝的現象在唐朝尤為突出,一些女性身着男裝參與社會活動,這一行為在古代封建禮教中被視為對性別規範的挑戰,某種程度上也被視作「服妖」現象。
- ○ 《新唐書·五行志》記錄了十六種被認為是預示災異的服裝變異現象,包括但不限於服裝材質、顏色、樣式等方面的突破常規。
- 4. 明朝中後期:
- ○ 明朝中後期,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思想文化的活躍,服飾上的變革更加頻繁,出現了許多不符合禮制規定的奇裝異服,如男子追求新潮款式、面料,女子服飾樣式短周期內快速變換等,這些都被看作是「服妖」的表現。
總之,「服妖」作為中國古代文化概念,不僅體現在跨性別的服飾模仿上,還涵蓋了不同階層間服飾僭越、創新服飾樣式超越禮制規範等各種現象。每當社會動盪、倫理道德觀念受到衝擊或者政權更迭之際,人們往往將服飾方面的變異與社會變遷相聯繫,將其視為世風日下、國運衰微的徵兆。
文獻記載
《新唐書·五行志》:「唐末京都婦人梳發,以兩鬂抱面,狀如椎髻,時謂之「拋家髻」。又世俗尚以琉璃為釵釧川,近服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