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膝

出自汉服宝典
前往:導覽、​搜尋
名稱:蔽膝 [bì xī]
又名:韍 / 絮襦 / 襜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韍(fú), 亦作「芾」或「市」 , 漢以後又稱「蔽膝」 。商周至元明的一種祭服, 形似圍裙, 系在腰間, 其長蔽膝, 為跪拜時所用。始於先秦,興盛於漢。 以皮革塗朱或彩繪稱韋韡, 以絲綢繪織繡圖稱韍。 漢以前用皮革, 魏晉以來用絲羅。

術語詳情

貴族和平民都用,但是各自作用、款式與稱謂都不同。貴族所用稱為韍,是禮服上的裝飾品,以熟皮做成,一般上寬一尺,下寬兩尺,長三尺。上窄下寬,使用時佩戴在革帶之上,下垂前膝。漢時,也有用布者。平民所用稱為絮襦、襜,是一種圍裙。用布帛做成,長方形,使用時圍於腰際,下長至膝。

文獻記載

《詩·小雅·采菽》:「赤芾在股。 」

東漢 班固《漢書·王莽傳上》:「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 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

前蜀 毛文錫 《甘州遍》詞之一:「花蔽膝,玉銜頭。尋芳逐勝勸宴,絲竹不曾休。」

清 褚人獲 《堅瓠餘集·華山畿君》:「女聞之,感嘅不勝,因脫蔽膝,令母持歸」。

溫庭筠《過華清宮):「鬥雞花蔽膝,騎馬玉搔頭。」

相關商品

蔽膝
中國古代的一種服裝飾品。貴族和平民都用,但是各自作用、款式與稱謂都不同。貴族所用稱為韍,是禮服上的裝飾品,以熟皮做成,一般上寬一尺,下寬兩尺,長三尺。上窄下寬,使用時佩戴在革帶之上,下垂前膝。漢時,也有用布者。平民所用稱為絮襦、襜,是一種圍裙。用布帛做成,長方形,使用時圍於腰際,下長至膝。始於先秦,興盛於漢。
——華服志 (https://www.huafu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