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子

出自汉服宝典
前往:導覽、​搜尋
名稱:補子
又名:胸背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補子是明清時期官員服飾中的一種特殊裝飾,通常綴於官服的胸前或後背,用以標識官員的品級。補子的圖案根據官員的級別和文武官職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文官多用飛禽,而武官則用猛獸。這些圖案不僅具有裝飾作用,更是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直觀體現。

術語詳情

補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武則天時期,當時已有以袍紋定品級的記載。到了元代,服飾上開始出現方形裝飾圖案,稱為「胸背」,這為後來補子的發展提供了靈感。明代是補子真正確立並廣泛應用的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將唐代繡袍上的圖案改為綴於袍服上的補子,並嚴格規定了補子的圖案與官員品級的關係。清代繼承了明代的補子形式,但進行了進一步的規範和系統化,清代的補子多綴於補服之上,因此也被稱為補褂。

補子的製作工藝包括刺繡、織造(如緙絲、織金或妝花)等方法。明代的補子一般為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而清代的補子尺寸略小,一般為3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或圓形。在色彩上,文官補子以藍色為主,武官補子則偏暖色調,使用了大量的紅棕和黃色。

補子的圖案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例如,文官的一品補子圖案為仙鶴,象徵高雅聖潔和長壽;武官的一品補子圖案為麒麟,象徵仁厚祥瑞和武備而不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其他品級的補子圖案也各有其象徵意義,如文官的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等,武官的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等。

補子不僅是服飾的裝飾,更是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體現。它通過服飾上的圖案,將官員的等級和身份直觀地展現出來,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等級觀念和禮儀制度。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