襖
出自汉服宝典
名稱:襖子
又名:襖 / 短襖
術語類型:漢服形制
又稱襖、短襖。一種綴有襯裡的短上衣。由襦演變而來,最初作為內衣。長度介於襦與袍之間。形制既有寬袖,也有窄袖;既可對襟,也有大襟。袴部被裁缺一塊的為武士穿用。最初為北方燕人服裝,隋唐後逐漸傳入中原,成為男女常服。
相關商品
襖與衫的區別
襖與衫在中國傳統服飾中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上衣,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1. 衫(shān):
- ○ 結構:衫一般指單層的上衣,無夾層,較為輕薄透氣。
- ○ 材質與用途:衫多為春秋季節或夏季穿着的單衣,材質通常較薄,如絲、棉、麻等。在古代,衫多為短袖或者無袖頭的設計,可以作為貼身衣物穿着,也可作為外衣。
- 2. 襖(ǎo):
- ○ 結構:襖是有夾層或多層構造的上衣,內含填充物以增加保暖性,有夾襖(兩層)、棉襖(三層,內含棉花或其他保溫材料)等類型。
- ○ 材質與用途:襖主要用於秋冬季節禦寒,面料較厚實,並且內部可能填充棉花、羊毛等保暖材料。襖的長度和款式多樣,既可以設計成短款,也可以設計成長款,滿足不同場合和層次搭配的需求。
綜上所述,衫與襖的主要區別在於厚度、保暖性和結構複雜度,衫更側重於春夏時節的舒適性與透氣性,而襖則強調的是秋冬季節的保暖功能。
襖與襦的區別
襖與襦是中國古代傳統服飾中的兩種不同類型的上衣,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結構、層數和材質等方面:
- 1. 襦(rú):
- ○ 結構:襦通常是指單層或分裁接襴的短上衣,即在腰部有明顯的接縫,有時稱為腰襴。襦的長度較短,一般至腰際或稍長。
- ○ 層數:襦通常是單層或者薄夾層,不強調厚重保暖性。
- ○ 形制:襦的特點還包括兩側不開衩,多與裙子配套穿着,是漢服體系中的一種常見搭配。
- 2. 襖(ǎo):
- ○ 結構:襖則指有襯裡的中式上衣,可以是有夾里的一面一里兩層的夾襖,也可以是裡面加絮料的棉襖,甚至包括皮襖等冬季禦寒衣物。
- ○ 層數:襖一般是雙層或多層構造,內含填充物以增強保暖效果。
- ○ 長度:襖根據長度可分為大襖(長襖)和小襖(短襖),擺線位置可到膝蓋上下或腰臀之間。
總結來說,襦更偏向於輕便單層的春夏裝,而襖則是具有保暖功能的秋冬裝。兩者均體現了古代中國服裝設計中的季節適應性和實用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