裲襠

出自汉服宝典
前往:導覽、​搜尋
名稱:裲襠 [liǎng dāng]
又名:兩襠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裲襠,又稱兩襠,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服飾,最早記載於東漢劉熙的《釋名·釋衣服》中,其形制為無袖、前後各一片布帛裁剪而成,肩部以帶子相連,腰間系扎固定,用以遮擋前胸和後背。起初作為內衣流行於兩漢時期,多由婦女穿着;至西晉末年逐漸發展為外穿服裝——裲襠衫,並在南北朝時期成為男女通用的便服,普及程度極高。這種服飾在當時不僅有普通織物製作的款式,還有採用皮革或鐵片製成的裲襠甲作為軍士戎服,具有一定的防護功能。北魏時期,裲襠衫還被納入了等級體系,成為正裝和朝服的一部分,其影響延續至隋唐時代。隨着歷史的發展,裲襠的樣式和名稱雖有所演變,但其基本形態與現代的背心、馬甲或坎肩等服裝有着深厚的淵源關係。

相關商品

裲襠
又稱兩當、兩襠。一種無袖的背心式的服裝。基本形制為無袖,前後兩片,前片擋胸,後片擋背,肩部以帶相連。材料一般有羅、絹、織錦、彩繡、彩帛等。也有皮革或貼片製成的裲襠,為武士穿着。西漢時期用作婦女內衣。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用作外服,男女皆可穿着。唐以後,多用於儀衛,式樣略有變化。
——華服志 (https://www.huafu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