襜褕
出自汉服宝典
名稱:襜褕 [chān yú]
又名:童容
術語類型:漢服形制
又稱童容。中國古代一種上衣下裳合併的直裾長衣。形制與深衣相似,上下相連、寬大袖博、右衽交領。可用於平常家居、日常禮見和祭祀。材料可用縑帛、錦罽或獸皮。製作時上下分截,然後在腰間縫合。與深衣最大的區別是,襜褕是直裾長衣。製作時將衣襟前片解長一段,右掩之後多出一截。穿時折向後面,垂直而下,即成直裾。襜褕出現於西漢時期,最初為婦女穿着,男子偶爾穿着,則引起非議。東漢後普及,無論男女尊卑都可穿着。
相關商品
文獻記載
漢 司馬遷《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元朔三年,武安侯(田恬)坐衣檐褕入宮,不敬,國除。」
東漢 班固《漢書·雋不疑傳》:「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旐,衣黃襜褕,著黃冒,詣北闕,自謂衛太子 。」
東漢 班固《漢書·何並傳》:「 林卿迫窘,乃令奴冠其冠被其襜褕自代。」
唐 司馬貞《索隱》:「檐褕謂非正朝服,若婦人服也。」
唐 李白 《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鷓鴣者》詩:「披君貂襜褕,對君白玉壺。」
清 姚鼐 《仇英》詩:「中有襜褕擁獨騎,落日黃沙萬馬跡。」
襜褕
又稱童容。中國古代一種上衣下裳合併的直裾長衣。形制與深衣相似,上下相連、寬大袖博、右衽交領。可用於平常家居、日常禮見和祭祀。材料可用縑帛、錦罽或獸皮。製作時上下分截,然後在腰間縫合。與深衣最大的區別是,襜褕是直裾長衣。製作時將衣襟前片解長一段,右掩之後多出一截。穿時折向後面,垂直而下,即成直裾。襜褕出現於西漢時期,最初為婦女穿着,男子偶爾穿着,則引起非議。東漢後普及,無論男女尊卑都可穿着。
——華服志 (https://www.huafu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