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子

来自汉服宝典
跳转至:导航、​搜索
名称:诃子 [hē zǐ]
又名:袜胸 / 襕裙 / 合欢襕裙 / 抹胸
术语类型:汉服科普术语

诃子亦称“袜胸”、“襕裙”、“合欢襕裙”、“抹胸”等。诃子是中国古代女性的一种内衣,流行于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尤其是在唐代。它是一种无带的胸衣,通常被认为是由杨玉环(杨贵妃)所发明。根据《事物纪源》中的记载,杨贵妃因与安禄山私通时,胸部被安禄山的指甲抓伤,为了遮掩伤痕而发明了诃子。

诃子的设计通常为自后向前围合,没有肩带,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束紧以支撑胸部,使两胁至腰部臀部形成曲线。它的面料多为“织成”,这种面料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保证诃子胸部的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在唐代,诃子的使用与当时的服饰风尚有关。唐代女性喜欢穿半露胸式裙装,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颈、上胸及后背无带且袒露,穿时由后及前,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用其他带子系束,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

诃子的形制在唐代绘画中有所体现,如《簪花仕女图》中的女性形象,虽然画面上表现不出来,但可以推测她们穿着的即是诃子。诃子的美在于藏而不露,隐而不坚,它的设计和使用反映了唐代女性对美的自信与追求。

文献记载

《事物纪原》:“贵妃私安禄山,指爪伤胸乳之间,遂作诃子饰之。”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今之袜胸,一名襕裙……即唐‘诃子’之类……自后而围向前,故又名合欢襕裙。”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