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带

来自汉服宝典
跳转至:导航、​搜索
名称:革带
术语类型:汉服科普术语
汉服革带,作为中国古代汉族服饰文化中的核心配饰之一,是由优质皮革精制而成的腰带。自汉代以来,它不仅具备束紧衣物的实际功能,更是象征着佩戴者身份地位与社会等级的重要标志。随着历史的发展,革带上常常装饰有各种材质如玉、金银等制成的带銙或带板,其数量、形状及排列方式均严格遵循礼制规定,以此区分不同官阶和职位。从汉至明清时期,革带的设计和装饰风格不断演变,并逐渐成为文武官员乃至士人阶层衣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发展历程与严谨的社会秩序观念。

相关商品

结构

革带作为中国古代服饰中的一种重要腰带,其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主体部分:由优质的皮革制成,有时根据等级和用途的不同,选用不同质地的皮料,如牛皮、鹿皮等。主体部分的宽度和长度会根据不同朝代的规制以及佩戴者的身份有所变化。
2. 带体装饰:革带上常常饰有各种金属或玉质的带銙(又称带板),这些带銙按照礼制规定排列在革带的正面,既起到装饰作用,又用来标识佩戴者的地位和官职等级。带銙的形状各异,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并且可能镶嵌有宝石或其他贵重材料。
3. 扣结与调节装置:古代革带一般采用搭扣或者挂钩等方式固定于腰部,也有通过打孔并配合金属环、绳索等进行调整松紧的方式。在一些高级别的革带上,可能会配备精巧的金、银或铜质带扣和调节部件。
4. 背面结构:革带的背面往往较为简洁,用于贴合身体以束紧衣物。有的革带背面还会设有衬里,以增加舒适度和耐用性。
5. 尾部处理:革带的两端可能经过特殊处理,如封边、包边等工艺,确保边缘平整不磨损,同时也可能是身份象征的一部分,例如某些革带末端会有流苏或者其他饰品。
6. 功能性配件:在某些场合下,革带还承担着悬挂佩饰的功能,如剑、印绶、荷包等,因此革带上可能会有专门设计的挂环或钩扣。

革带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精湛的手工技艺,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礼仪制度。随着时代变迁,革带的结构细节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和审美标准。

分类

革带作为中国古代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说明:

1. 按材质划分:
○ 真皮革带:采用动物皮革如牛皮、羊皮等制作的腰带。
○ 装饰性革带:在真皮基础上镶嵌金属(如金、银)、玉器或宝石等珍贵材料,这类革带多为官员、贵族使用,例如玉带、金银带。
2. 按用途和场合划分:
○ 官员礼服革带:用于正式官服配套,根据官阶大小配有相应的带銙数量及排列方式,具有明确的身份标识作用。
○ 武士装备革带:主要用于固定武器或装备,比如佩剑的武士会用革带挂剑。
○ 日常生活革带:相对简洁朴素,更多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
3. 按历史时期风格划分:
○ 汉代革带:装饰较为简洁,但已出现带有身份象征的带銙。
○ 唐宋革带:装饰繁复,带銙种类多样且工艺精湛。
○ 明清革带:制度化更加严格,不仅有带銙区分等级,还有各种纹饰图案以及严格的佩戴规定。
4. 按功能与结构划分:
○ 扣式革带:通过金属扣或其他闭合装置来调节松紧。
○ 结绳式革带:采用打结的方式调整长度和固定位置。
○ 夹扣或自动扣革带:设计更为便捷,后期出现的新形式。
○ 革带是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的具体体现之一,不同的革带类型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群在服饰上的差异和讲究。

大带与革带的关系

大带与革带在中国古代服饰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腰带,它们在士人和贵族的礼服系统中有明确的区别与联系:

1. 革带:
○ 革带主要由皮革制成,是一种实用性和装饰性兼具的腰带。它主要用于系束衣物,并且能够悬挂佩饰如印绶、觿等物。
○ 在古代,革带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等级的官员或贵族所使用的革带有严格的规制,比如带銙的数量、材质及图案等都反映了佩戴者的身份。
2. 大带:
○ 大带则是指一种宽幅的丝织腰带,其宽度通常大于一般的革带,用以覆盖于革带之上,作为礼服的一部分。
○ 大带多为虚束,实际并不起到收束作用,更多的是装饰作用,也是形制的一部分。
○ 大带多用于正式场合如祭祀、朝会等,其颜色、质地以及装饰图案(如有)均依据使用者的身份而定,例如《礼记·玉藻》记载的大夫以上用素色大带,士则用练色大带,宽度亦有不同。

综上所述,大带与革带在古代汉服穿戴时是相辅相成的,一般情况下,先穿革带以固定衣物并承载配饰,再在革带之上加穿大带,以显示庄重和尊贵,同时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两者共同体现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严谨的社会等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