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紋
出自汉服宝典
名稱:飛魚紋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飛魚紋是傳統寓意紋樣之一,是明代服飾中常見的紋飾,然而飛魚不是真的魚,是一種類似蟒的瑞獸。至明時,飛魚紋類蟒形,有魚鰭、龜尾,亦有兩角。飛魚服是次於蟒衣的一種榮重服飾。
飛魚服不是漢服形制,凡是裝飾有飛魚紋樣的衣服都可以稱為飛魚服。蟒服、飛魚服、鬥牛服、麒麟服嚴格來說都不是一種服飾類型,而是一種紋飾。他們可以用在在各種服飾類型上。術語詳情
飛魚紋是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紋樣中的一種,其發展歷程大致如下:
1. 起源與早期發展:飛魚形象最早記載於《山海經》等古籍,被視為吉祥之物。在漢代至南北朝時期,飛魚紋逐漸開始出現在器皿和織物上,但作為服飾圖案的具體應用情況尚無詳盡的文獻記載。
2. 明代盛行與規範化:飛魚紋在明代達到了一個高峰,成為賜服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朝皇帝將帶有飛魚紋樣的服飾作為高級官員的賞賜品,根據等級不同,一品以下二品以上官員可獲賜飛魚服。明代的飛魚紋通常表現為龍頭、龍身、有翼且帶有魚鰭和魚尾的形象,形態近似蟒蛇,但級別低於蟒紋。在明代,飛魚服不僅僅局限於文官,在錦衣衛和大內太監群體中也有穿着。
3. 形制與演變:飛魚紋的樣式隨着時代變遷有所變化,明初時期的飛魚形象生動活潑,具有強烈的動態特徵;而到了明代中晚期,飛魚紋趨於簡化,部分設計可能只保留了魚尾部分以區別於蟒紋。此外,飛魚服不僅體現在直身袍、曳撒、貼里等服裝上,也可能作為補子裝飾在圓領袍等官服之上。
4. 後世影響:明清交替之後,隨着滿清入關以及服飾制度的變化,飛魚紋作為賜服的地位逐漸減弱,但在民間和一些特定場合下仍保留了一定的影響。現代漢服復興運動中,飛魚紋作為一種重要的傳統文化符號得到重現和推崇。文獻記載
《山海經·海外西經》:「龍魚陵居在其此,狀如狸(或曰龍魚似狸一角,狸作鯉)。」
《明史·輿服志》:「張瓚為兵部尚書服蟒?帝怒曰:『尚書二品,何自服蟒』。張瓚對曰:『所服乃欽賜飛魚服,鮮明類蟒,非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