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氅
出自汉服宝典
名稱:鶴氅 [hè chǎng]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中國古代一種披於身上的較寬鬆的衣服。材料有鳥類羽毛、皮質或厚實的織物中間納絮。形制多樣,有無袖的披風形式,也有長袖、衣身寬大長衣。多為對襟。可以防寒、御風。道士作法時披於身上的繡有白鶴的道具服飾也稱鶴氅。也指中國傳統戲曲男用袍服。斜大領,大襟右衽,長及足,闊袖帶水袖,腰部略向里收,下垂飄帶兩條,左右胯下開衩。衣身四周、袖口及腰際均繡寬花邊。用於神話劇中的仙翁,如《盜仙草》中的南極仙翁,也可用於諸葛亮、徐庶等有法術的謀士,用途、式樣與「八卦衣」相同,唯不用八卦及太極圖紋樣,而改繡雲、鶴,以顯示瀟灑出塵之仙氣。
文獻記載
南朝 劉義慶《世說新語·企羨》:「孟昶未達時,家在京口,嘗見王恭乘高輿,被鶴氅裘。於時微雪,昶於籬間窺之,嘆曰:『此真神仙中人。』」
《五代史·盧程傳》:「戴華陽巾,衣鶴氅,據幾決事。」
唐《晉書·謝萬傳》:「著白綸巾,鶴氅裘。」
宋 陸游《八月九日晚賦》:「薄晚悠然下草堂,綸巾鶴氅弄秋光。」
明 宋濂《看松庵記》:「君詩書之暇,被鶴氅衣,支九節筇。」
明 劉若愚《明宮史》水集「氅衣」條云:「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舊制原不縫袖,故名之曰氅也。彩、素不拘。」
清 孔尚任《桃花扇·歸山》:「家僮開了竹箱,把我買下的箬笠、芒鞋、蘿絛、鶴氅,替俺換了。」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九回:「﹝黛玉﹞罩了一件大紅羽縐面白狐狸皮的鶴氅。」
清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以鷙毛為衣,謂之鶴氅者,美其名耳。」相關商品
鶴氅
1. 中國古代一種披於身上的較寬鬆的衣服。材料有鳥類羽毛、皮質或厚實的織物中間納絮。形制多樣,有無袖的披風形式,也有長袖、衣身寬大長衣。多為對襟。可以防寒、御風。道士作法時披於身上的繡有白鶴的道具服飾也稱鶴氅。2. 中國傳統戲曲男用袍服。斜大領,大襟右衽,長及足,闊袖帶水袖,腰部略向里收,下垂飄帶兩條,左右胯下開衩。衣身四周、袖口及腰際均繡寬花邊。用於神話劇中的仙翁,如《盜仙草》中的南極仙翁,也可用於諸葛亮、徐庶等有法術的謀士,用途、式樣與「八卦衣」相同,唯不用八卦及太極圖紋樣,而改繡雲、鶴,以顯示瀟灑出塵之仙氣。
——華服志 (https://www.huafu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