亵衣
来自汉服宝典
术语简介
古人贴身穿的内衣被称为“亵衣”,又称“小衣”、“衷衣”。亵,意为轻慢,亲近而不庄重,所以亵衣是不能轻易示人的。古代男女皆着亵衣,不同时代的亵衣还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周代女子亵衣有“袙(pà)腹”之称,意为“横帕其腹”,即一块布帕横置于腹,左右有带子可以裹系。汉代时,亵衣有“抱腹”“心衣”这两种,它们都只有前片遮挡胸乳,而无后片遮挡背脊。之后晋代有裲裆、唐代有诃(hē)子、元代有抹胸、宋代有抹肚。亵衣有时也指脏衣或家居便服。
文献记载
《礼记·檀弓下》:“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敬姜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于斯?’命之。”
汉·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皓体呈露,弱骨丰肌。”
明·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三·籍没二相之害》:“其妇女自赵太夫人而下,始出宅门时,监搜者至揣及亵衣脐腹以下。”
茅盾《子夜》三:“她的紧裹着臀部的淡红印度绸的亵衣,全都露出来了。”
许慎《说文解字》:“亵, 私服。 ”
许慎《说文解字》:“衷, 里亵衣。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论语曰红紫不以为亵服。 引申为凡昵狎之称。 ”
朝代演变
内衣在汉代称抱腹或心衣,“心衣” 的基础是“抱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钩肩” 及“裆”就成为“心衣” 。 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
参考资料
-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