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头
相关商品
起源争议
关于幞头的来源,目前学界有两种主流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幞头源自于东汉幅巾,另一种观点认为幞头属于鲜卑帽的延续系统。
发展历程
唐朝
唐代盛行的幞头是由汉代的幅巾演变发展而来的。原先的幅巾作四方形,使用时有前幞后,包住发髻,于脑后缚结。北周武帝对其作了改进,于方帕上裁出四脚,并将其接长,形如阔带,裹发时巾帕覆盖于顶,后面两脚朝前包抄,自上而下,系结于额,前面两脚绕至颅后,缚结下垂。
初唐至中唐盛行软裹软脚幞头,晚唐时期盛行硬裹硬脚幞头。两脚材质、位置、长短随着朝代不断变化。但是不管两脚的长短如何变,总是尊贵者的两脚更长些,士庶的两脚更短些。
宋朝
宋代幞头的形制,和唐代有明显的不同,已完全脱离了巾帕的形式,成了一种纯粹的帽子。
到了宋朝,无论皇帝还是一般官员们都用展脚幞头,而且两脚向两端延伸较长,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登峰造极的水平。
宋代幞头的样式更加多元化,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等。
明朝
到了明代,幞头的两个翅(脚)变成了椭圆形的纱网状,而且短了很多,就是翼善冠,也就是乌纱帽,成了官员的标配,甚至成了官员的代名词。
分类
平式幞头:平式幞头是一种软裹巾式,顶上的巾子较低而平,亦称“平头小样”,为一般士庶与官吏宴居(闲居)时戴用。
结式幞头:结式幞头也是一种软裹巾式,在幞头之上加一巾子,将其两脚系结在头前,呈同心结状,将另两脚反结在脑后,为将尉、壮士所好戴用。
女巾幞头:女帅幞头在唐代很流行,唐代盛行女扮男装,宫内侍官、侍女及贵族女流多戴女巾幞头,其形制是幞巾较小,巾顶加高,用漆纱为之,两脚较长,反结于脑后,并使其自然垂下,并在幞巾上箐花或缀于玉胜以作装饰。
直脚幞头:直脚幞头一种硬裹幞头,用“木围头”衬在额前,再用幞巾裹之,也可用藤草作成内型,外糊皂纱,涂漆而成,其两直脚用铁丝织成,外罩漆纱,使其向左右平伸,为朝臣与地方官吏所用,唐、宋、明历代皆有采用。直脚幞头又称“展脚幞头”、“舒角幞头”、“长脚幞头”。
曲脚幞头:曲脚幞头,一种双脚朝上、两相交叉的硬脚噗头,又称“卷脚幞头”、“弓脚幞头”、“折脚幞头”和“局脚幞头”,局、卷、弓、折、曲意义相通,都指弯曲。在宋代主要用于卤簿仪卫及歌舞乐伎。
花脚幞头:花脚幞头,是宋代乐舞艺人在幞头。上装饰绫绢制成的簇簇假花。宋人称之为“簇花幞头”,或云“卷曲花脚幞头” 、“花幞头”。金元因袭,卤簿仪卫及宫廷乐工戴之。在花脚幞头的基础上,元代又有凤翅幞头。幞头之脚或者上翘,或者下垂;两侧用铁丝、竹篾等材料弯制成羽翅状,外蒙纱罗,并施以彩绘,有的还镶嵌金箔。
软脚幞头:软脚幞头是在幞头之下衬以“巾子”(即假发),或“木围头”使幞巾的外型平整固定,幞巾的两脚加厚并涂漆,成为软脚,使其平展下垂,行动时则飘动尔雅,为文官与学士所爱戴用。
方顶硬壳幞头:一种硬裹的巾帽,用铁丝或藤草编成内型的硬壳,再糊绢或罗,并涂于黑漆,外型方而隆起,左右两脚用铁丝制成,并糊漆纱,向两侧平伸或上翘,为宋代官员所好戴,宋代帝王也常戴用,但其两脚平直而长,向左右平伸,长至二尺 。
文献记载
《唐会要》:“折上巾,军旅所服,即今幞头是也。”
唐 魏征《隋书》中记载:“用全幅皂而向后襆发,俗人谓之襆头。自周武帝裁为四脚,今通于贵贱矣。”
宋 沈括《梦溪笔谈》:幞头,一谓之“四脚”,乃四帶也。二帶系脑后垂之;二帶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故亦谓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脚。晚唐方镇擅命,始僭用硬脚。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順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又庶人所戴头巾,唐人亦谓之“四脚”。盖两脚系脑后,两脚系颔下,取其服劳不脱也;无事则反系于顶上。今人不复系颔下,两带遂为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