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服饰
来自汉服宝典
崇德二年,谕诸王、贝勒曰:“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废其祖宗时冠服,改服汉人衣冠。迨至世宗,始复旧制。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循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嗣后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余悉令遵照国初定制,仍服朝衣。并欲使后世子孙勿轻变弃祖制。”乾隆三十七年,三通馆进呈所纂《嘉礼考》,于辽、金、元各代冠服之制,叙载未能明晰。奉谕:“辽、金、元衣冠,初未尝不循其国俗,后乃改用汉、唐仪式。其因革次第,原非出于一时。即如金代朝祭之服,其先虽加文饰,未至尽弃其旧。至章宗乃概为更制。是应详考,以征蔑弃旧典之由。衣冠为一代昭度,夏收殷冔,不相沿袭。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谓礼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说,至辽、金、元诸君浮慕好名,一再世辄改衣冠,尽去其纯朴素风。传之未久,国势浸弱。况揆其议改者,不过云衮冕备章,文物足观耳。殊不知润色章身,即取其文,亦何必仅沿其式?如本朝所定朝祀之服,山龙藻火,粲然具列,皆义本《礼》经,而又何通天绛纱之足云耶?”盖清自崇德初元,已厘定上下冠服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详,而犹于变本忘先,谆谆训诫。亦深维乎根本至计,未可轻革旧俗。祖宗成宪具在,所宜永守勿愆也。
清代是中国服饰的一大变革期,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被强行废止。除了女性之外,满族服饰被强行推广,在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吸纳汉族服饰特色形成了清代官服制度。
清代冠服制度严密,除了箭袖、蟒服、披肩、翎顶是王公大臣朝服所必需的之外,四级色彩质料、补子、朝珠、翎子眼数等都有严格区分。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义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
清代男子服饰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瓜皮帽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有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他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瓜皮帽多为皇帝及士大夫燕居时所戴。
清代女性服饰融合了汉、满两族的风格,满族主要以旗装为主,包括:旗袍、大衫、大褂、宽口裤、宽褶裙、花盆鞋等。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汉族妇女服饰沿袭明代的风格,以大褂和大衫为外衣,合领右衽,短袖而宽;下穿宽大的百褶裙,裙长及足,内穿宽口大裤,下穿绣花鞋。
清朝末年,西方思想涌入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西式的服饰被引入,最初用于军队和学校,进而影响到了整个社会,西服套装、中山装、学生装等开始在城乡流行,中国服饰开始了根本性的变革,从古典迈向了现代。[1]
清代是中国服饰的一大变革期,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被强行废止。除了女性之外,满族服饰被强行推广,在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吸纳汉族服饰特色形成了清代官服制度。
清代冠服制度严密,除了箭袖、蟒服、披肩、翎顶是王公大臣朝服所必需的之外,四级色彩质料、补子、朝珠、翎子眼数等都有严格区分。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义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皇后常服样式,与满族贵妇服饰基本相似,圆领、大襟,衣领、衣袖及衣襟边缘,都饰有宽花边。
清代男子服饰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瓜皮帽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马褂的形制有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他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瓜皮帽多为皇帝及士大夫燕居时所戴。
清代女性服饰融合了汉、满两族的风格,满族主要以旗装为主,包括:旗袍、大衫、大褂、宽口裤、宽褶裙、花盆鞋等。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汉族妇女服饰沿袭明代的风格,以大褂和大衫为外衣,合领右衽,短袖而宽;下穿宽大的百褶裙,裙长及足,内穿宽口大裤,下穿绣花鞋。
清朝末年,西方思想涌入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西式的服饰被引入,最初用于军队和学校,进而影响到了整个社会,西服套装、中山装、学生装等开始在城乡流行,中国服饰开始了根本性的变革,从古典迈向了现代。[1]
引用资料
- ↑ 孙晨阳,张珂. 中国古代服饰辞典[M]. 北京:中华书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