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子
来自汉服宝典
名称:补子
又名:胸背
术语类型:汉服科普术语
补子是明清时期官员服饰中的一种特殊装饰,通常缀于官服的胸前或后背,用以标识官员的品级。补子的图案根据官员的级别和文武官职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文官多用飞禽,而武官则用猛兽。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直观体现。
术语详情
补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武则天时期,当时已有以袍纹定品级的记载。到了元代,服饰上开始出现方形装饰图案,称为“胸背”,这为后来补子的发展提供了灵感。明代是补子真正确立并广泛应用的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将唐代绣袍上的图案改为缀于袍服上的补子,并严格规定了补子的图案与官员品级的关系。清代继承了明代的补子形式,但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系统化,清代的补子多缀于补服之上,因此也被称为补褂。
补子的制作工艺包括刺绣、织造(如缂丝、织金或妆花)等方法。明代的补子一般为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而清代的补子尺寸略小,一般为3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或圆形。在色彩上,文官补子以蓝色为主,武官补子则偏暖色调,使用了大量的红棕和黄色。
补子的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文官的一品补子图案为仙鹤,象征高雅圣洁和长寿;武官的一品补子图案为麒麟,象征仁厚祥瑞和武备而不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其他品级的补子图案也各有其象征意义,如文官的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等,武官的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等。
补子不仅是服饰的装饰,更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体现。它通过服饰上的图案,将官员的等级和身份直观地展现出来,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礼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