裲裆

来自汉服宝典
跳转至:导航、​搜索
名称:裲裆 [liǎng dāng]
又名:两裆
术语类型:汉服科普术语
裲裆,又称两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服饰,最早记载于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衣服》中,其形制为无袖、前后各一片布帛裁剪而成,肩部以带子相连,腰间系扎固定,用以遮挡前胸和后背。起初作为内衣流行于两汉时期,多由妇女穿着;至西晋末年逐渐发展为外穿服装——裲裆衫,并在南北朝时期成为男女通用的便服,普及程度极高。这种服饰在当时不仅有普通织物制作的款式,还有采用皮革或铁片制成的裲裆甲作为军士戎服,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北魏时期,裲裆衫还被纳入了等级体系,成为正装和朝服的一部分,其影响延续至隋唐时代。随着历史的发展,裲裆的样式和名称虽有所演变,但其基本形态与现代的背心、马甲或坎肩等服装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相关商品

裲裆
又称两当、两裆。一种无袖的背心式的服装。基本形制为无袖,前后两片,前片挡胸,后片挡背,肩部以带相连。材料一般有罗、绢、织锦、彩绣、彩帛等。也有皮革或贴片制成的裲裆,为武士穿着。西汉时期用作妇女内衣。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用作外服,男女皆可穿着。唐以后,多用于仪卫,式样略有变化。
——华服志 (https://www.huafuzhi.com/)